中美纺织品协议达成纺织行业拨云见日
栏目:协会新闻 发布时间:2005-11-14

在2005年的深秋,中国纺织业终于拨云见日。

  旷日持久的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终于在深秋的欧洲画上了句号,2005年在“大喜大悲”中踯躅前行的中国纺织业终于拨云见日。

  昨天下午,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这不是一个暂时性协议,而是中美双方历经七轮谈判终于修成的正果。

  随后在欧洲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波特曼评论说:“纺织品协议展示了双方解决贸易争端的能力。”实际上,在全球化的棋局下,中国与美国的这场大谈判,是两个大国经济力量最终博弈的产物。

  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纺织品制造商而言,2006年的市场风浪已经了然于心。

  旷日持久的7轮谈判

  从6月17日到11月9日,中美的谈判期几乎达到了150天,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9月27日下午4时30分,已经与美方谈判代表“鏖战”了两天的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避开蹲守记者的闪光灯,走进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那里等待他的,是“老对手”波特曼———风云一时的美国贸易代表。

  这是发生在中美纺织品谈判第五轮磋商中的一幕。

  那时正是北京的金秋。由于谈判获得进展,鲁建华和波特曼都希望谈判能够加时一天,并最终这样做了。因为,被布什总统称为富有“自由和公平贸易奉献精神”的波特曼在中国纺织品问题上,也不得不征询业界和国会议员的意见,这需要更多时间。

  但是,就像之前的几轮磋商一样,这场一度点燃了大洋彼岸无数中国纺织企业希望之光的第五轮谈判仍然失败了。

  事实上,从5月到11月,中美围绕纺织品之争展开了7场不同形式的谈判,从电视电话到面对面,这些谈判几乎是一个月一次,地点被轮流安排在美国与中国。中国纺织人的心情也正是跟着一轮轮磋商的开始、结束浮浮沉沉。

  今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寿终正寝”。原本产业优势长期被“配额”束缚的中国纺织企业终于放开了手脚。但是,当这些企业热火朝天地增资扩产。准备大干一场时,中国纺织品出口却再次被“贸易保护”扼住了咽喉。

  5月,美国以“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先后对中国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化纤制裤子、化纤制针织衬衫、男式梭织衬衫和精梳棉纱7种纺织品实施限制。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设限或考虑设限的产品种类不断刷新,并最终定格在现在的24个商品、42个类别。

  几乎是左右开弓。在中美谈判的过程中,另一张谈判桌上,中国和欧洲人也在艰苦谈判。

  为了不让美国人的单边行动引发一场“贸易战”,中国商务部派出了以外贸司司长鲁建华为核心的谈判团队,对阵美国以贸易代表办公室纺织品特别谈判代表斯伯纳为团长的谈判小组。从夏天谈到了秋天,但是,“反复”却一直是“对话”过程中出现最多的字眼。

  死结———中国出口增长基数

  为什么7轮谈判一直拿不下来?死结究竟在哪里?

  事实上,由于中美双方一直在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期限、设限范围、年增长率、增长基数四大方面分歧严重,能够最终取得“双赢”结果并不容易。接近谈判进程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其中,非常敏感的增长基数是双方直到最后一刻才攻克的一个“碉堡”。

  早在中国加入WTO之时,美国就未雨绸缪,为日后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找到了法律依据。当时,美国与中国签署了一项特殊的纺织品保护协议,即只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

  当美国举起“特保”大棒时,中国的纺织品商人都开始避免接敏感商品的订单,小企业们更不知道自己能挺多久,或许新的订单还没到,他的工厂就早已关门了。大企业则开始通过“转口”方式绕道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到欧美市场。

  设限难以避免,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就成为中国在这场“拉锯战”中的作战目标。

  在昨天晚间,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以“答记者问”形式发出声明,对这四个方面达成的最终协议一一做出说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双方互相让步的结果。

  在设限时间上,这项中美纺织品协议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中国放弃了坚持最初“截至2007年底”的要求。作为回报,美国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至15%,2007年增长率为12.5%至16%,2008年增长率在15%至17%。增幅比原来的7.5%宽松许多,设限类别也远远少于美国纺织业界所要求的。

  中国获得了最大胜利是在增长基数的设定。根据协议,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而非如美所愿,将2004年的相关数据包含在内。

  孙淮滨表示,由于在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已经取消,中国纺织品在这一年的出口远高于2004年。在这一点上,中美纺织品协议甚至比中欧协议更为有利。“下面需要做的,就剩下这个协议怎么执行。”孙淮滨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从现在到明年1月1日之前这个过渡期该怎么过;第二,协议的配额怎么分配。

  布什访华前谈判终于收兵

  昨天,美国国内媒体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认为“这项协议在美国总统布什本月中旬访华之前,解决了中美贸易中的棘手问题。”其实,伴随着中美在纺织品协议上落笔,感到释然的远不仅是中国的纺织品行业。

  进入2005年,中欧与中美的纺织品摩擦几乎同时爆发,中国一直在“两线”作战,随后的几个月里,事态走向却完全突变。

  由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事必躬亲,中欧纺织品谈判速战速决。相反,美国态度却阴晴不定,对中国纺织品“一手拉,一手打”。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美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和组织、国会议员们就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炒作不休,尽管美国政府和企业不愿意在某一类商品上过于依赖一个进口来源,但美国最高决策层应该对这种贸易逆差的真实经济涵义心知肚明,知道中美经贸关系给美国带来了不可替代的利益。

  他说,最好的办法是“斗而不裂”,以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利益分配格局。

  不过,这背后有美国人的矛盾心理。

  对华盛顿而言,中国是美国国内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替罪羊”。他们同样清楚,如果避免与一个未来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经济体发生摩擦的话,就必须让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国家都更积极、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甚至对中国的敌视极有可能被以亚洲为中心的新经济模式抛弃。

  事实上,在中美贸易战中,当年美日贸易战的影子正在浮现。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因对日贸易逆差问题提出日本威胁论,逼迫日元升值,对日本实行进口限制措施,导致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与日本一样,中国曾寻求出口带动性的经济策略,专注发展个别产业的竞争优势,甚至同样面临着本国货币升值压力。

  不过,中国绝不是日本的翻版。

  尽管美国的政客们对中国相当警惕,但美国企业领袖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企业正依赖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美国的消费者也心满意足地使用着中国的低成本产品。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本月19日-21日,美国总统布什将展开他的中国之行。中国对全球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地牵动着美国的神经,这是一场艰苦的大国博弈。

  中美纺织品协议的主要内容

  设限时间

  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

  设限范围

  中美双方同意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其中16个类别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5个类别为2002年以前一体化产品。

  增长基数

  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

  增长幅度

  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段条款。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段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

  4 “薄熙来回合”

  薄熙来昨天在伦敦与波特曼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

  在中欧与中美的这两场大型谈判中,薄熙来成为一个国外媒体关注的角色,刚柔并举,有进有退,纵横捭阖的谈判战略使对手获得了研判薄熙来贸易理念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几个月来的中美与中欧纺织品谈判中,中国政府大胆出手,果断出台甚至取消一项政令……而在博弈的关键时候,也能以退为进,使局势转变。

  在过去的半年里,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导演了这样一场与欧美纺织品贸易的“攻防战”。用“薄熙来回合”形容中国的这场大谈判战略也许并不为过。

  薄熙来的强硬不仅体现在谈判桌上。在“财富论坛”上,他以罕有犀利语言,公开批评美国和欧盟在自由贸易上的“实用主义”,“要求别国一定要打开大门,但对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其产业的产品,就马上关上大门。”当时闻悉这一言论后,海外媒体迅速播报了这一中国跨国贸易新主政者的讲话。

  面对欧美纺织品设限时的一意孤行,薄熙来曾“拍案宣布”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摆出中国外交少有的正面交锋姿态。“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这一振聋发聩的引语大量出现在欧美的记者电讯稿中。甚至在与欧盟签署纺织品补充协议的新闻发布会上,薄熙来也不忘用“游泳”、“感冒”这样有趣的词语妙讽贸易保护主义。

  在对手看来,薄熙来是一个又强硬又务实的人。欧盟谈判代表曼德尔森甚至说,他是我十几年来遇到的最厉害对手。

  专家们认为,中国持续7轮的谈判意志并不等于僵化,“薄熙来回合”有其灵活与柔和的一面。

  据说,在6月的中欧纺织品谈判前后,薄熙来听说曼德尔森的母亲生病了,每次打电话都会顺致问候。6月10日傍晚,中欧官员仍然在上海西郊宾馆争执不下,薄熙来却出人意料地拉着曼德尔森出去散步。两人撑着伞,在雨中步行了几十分钟,低声交谈。不久之后,中欧双方在协议上落笔。

  这次的中美近150天的大谈判,同样充满了“薄熙来回合”的刚柔感,谈谈停停,进进退退,暗摸底牌,艰苦博弈,终于使这一大回合在英国伦敦收兵,一场中美贸易争端在第三方的欧洲画上了句号。(转载《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