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天津在吸引外资和内资上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当年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增幅突破50%,分别为56亿美元和25亿美元;同时,去年累计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364.2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额238.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5%和112.79%。不难看出,天津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时,对外引资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内外引资
加快步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际产业、金融资本转移的速度、规模和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国内各区域间资本、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日渐频繁。
自2000年后,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1至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9%、33.38%和13.32%。各地的统计资料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04年北京市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达到62.2亿美元和30.8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92%和43%;上海市合同外资额为1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额65.4亿美元,增长11.8%;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4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8%。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大幅增长;东部继续保持主体地位,中部增势强劲,西部相对增长较弱;东中西差距依然明显。
天津市商务委主管外资工作的副主任陈黎明指出,按照可比口径,天津市合同外资从2000年起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11个百分点。2004年合同外资和资金到位指标位于全国第8位,占全国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2.2%和1.9%提高到3.6%和3.9%。从区域范围看,天津市占环渤海地区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在不断提高,合同外资由2000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23%,近四年是天津市利用外资进展最快的时期。
外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对本地的经济总量、进出口、就业以及技术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区域间合作也日益密切,内资的引入成为推动本地经济的一股新生力量。
天津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罗亭介绍,2004年是天津吸引内资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进一步增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活力。民营经济在津的投资成为天津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批外地民营企业来津落户,外地民间资本投资迅猛增长,2004年累计引进民营资本到位额123.55亿元,占重点项目引资额的62%以上。其中,周边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的来津投资占了较大比重,三个地区之和分别占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协议额和到位额的70%以上。
在全国引用外资和内资都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天津内外资的引入表现出与全国一致的趋势,并且成为环渤海区域内资金重点流入的一个焦点。
引导产业
结构变化
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是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目前引入资金很大部分都围绕于工业方面,但投向于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比重正逐步攀升。
天津市商务委副主任陈黎明指出,外资成为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在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这些支柱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天津市近4年来制造业利用外资始终占全市总量的七成左右,2004年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优势行业合同外资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69%,同比增长78%。电子和汽车产业中,摩托罗拉和丰田汽车产业拉动效应明显。
2004年天津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中,引资项目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外资高速增长是今年以来的显著特点”,天津商务委副主任陈黎明这么评价。据了解,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合同外资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0%。中芯国际、飞斯卡尔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填补了天津市在芯片产业发展空白。此外,外商投资在津设立研发中心数量也逐步增加。
天津市经协办副主任罗亭认为,内资的引入打破了天津市产业发展的固有格局,引入了竞争机制,推动产业整合、重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记者了解到,吸引的外地资金的投向主要集中于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三项投资之和占重点项目引资到位额的90%以上,其中工业制造业占42.1%,房地产业占28.5%;商贸物流业占19.5%。
据罗亭介绍,2004年,浙江飞跃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京津飞跃国际现代工业城”项目,将在津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同时将其研发中心转移至天津;浙江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的电光源、电器专业市场项目等均已启动。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资金,同时也带来了这些企业的创业发展理念、管理经营模式、市场运作经验等,这有效推动了天津企业技术进步,同时通过产业聚集效应提升了产业能级。
引资之路
面临考验
从各类统计数据看来,引资无论规模或是增长速度都表现出喜人的一面。然而,繁荣的景象通常会掩盖一些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安虎森教授指出,外资对天津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确实不可否认,但目前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在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已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以及优惠政策等生产要素转向以占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安虎森教授强调,“日韩企业在这点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决定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外资的投放方向,内资的流动中也表现出了这样一种趋势,企业投资战略变化必然促成引资新格局。
天津市经协办副主任罗亭认为,全国各兄弟省市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竞争日趋激烈,招商引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天津对内引资规模应有待于进一步扩大。从当前引资构成来看,主要还是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而服务业引资方面亟待加强,尤其从完善天津市国际贸易功能、现代物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引资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运筹帷幄
掌控未来
如何获取更多的投资并更为有效地利用,这成为引资部门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天津市商务委研究室主任訾唯忠介绍,未来引资过程中将进一步突出利用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通过外资直接弥补本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升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天津市商务委还将在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基础上,编制《天津市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訾唯忠建议,在引入外资产业取向方面需要进行具体明确,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利于支柱产业关键技术的升级;二是有利于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的锻造;三是有利于产业支撑体系的功能完善。但他提醒:“高水平利用外资并不简单等同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地利用外资亦不简单等同于无污染和低消耗,引资必须与天津现实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基础。”
天津市经协办副主任罗亭认为,对内引资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同时与滨海新区下一步规划建设相协调。努力实现招商引资从单纯满足资金数量需求、促进增量增长向有利于推进结构优化调整转变;从单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从单纯依靠土地招商,向积极推行“无地招商”、土地集约化招商转变,实现内涵式、集约化的招商方式。
在对外开放前期以减税让利为主的优惠政策在引资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资政策趋向自由化,特别是在国内各地区对外资优惠政策的优惠程度竞相攀升的形势下,这种做法的成本大幅增加,而对资金的吸引力在递减。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罗若愚认为,为了积极有效地引进外资,就必须根据跨国公司投资目标的调整而相应调整招商引资的政策。除继续构造一些优惠政策以外,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些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工具。从“办企业”的竞争到“改善投资环境”的竞争,改善吸引跨国公司的软环境、硬环境及包括产业链、企业群、区域经济体的企业生态环境,通过外资的引进而带动产业技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