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出台十大政策吸引人才
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滨海新区消息,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制定优惠倾斜政策促使优秀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基层一线集聚、探索建立居住证与户籍对接制度、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制定出台了十大人才政策措施,将人才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优秀人才给政策、给资金、给待遇,实现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
政策一 建立发展基金鼓励人才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各区县、行业和重点领域都要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直接用于人才开发,并纳入财政(或财务)预算,建立人才投入逐年增长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直接用于人才开发。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政策二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整合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的优势资源,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完善重大项目与重点人才对接机制,实施优秀人才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实施创新型人才培育计划,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政策三 住房税收等优惠吸引“海归”
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实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需求公开发布、对接洽谈和留学人员登记推荐就业等制度。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政策四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全面推行职员制度
建立符合企事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健全科研院所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人才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专门建设人才周转公寓。通过培育创业载体、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业,把本市初步建成人人竞相创业、社会充分就业的创业型示范城市。
政策五 工资职务职称向一线倾斜
研究制定工资、职务、职称等相关优惠倾斜政策,鼓励人才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企业、社区、农村工作,促使优秀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基层一线集聚。在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逐步提高市级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艰苦地区、农村基层创业就业。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用于吸引城市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与轮调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
政策六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
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
政策七 发展人才“租赁”鼓励人才流动
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发展人才智力租赁业,鼓励人才自主流动。探索建立居住证与户籍对接制度,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间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施政府雇员制,完善辞职辞退制度、争议仲裁制度。
政策八 稳步提高各类人才福利待遇
稳步提高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逐步建立符合党政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务员收入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完善市场化薪酬体系。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政策九 建立全市人才服务网络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开放、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政策十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利益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