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多管齐下防范异常跨境外汇资金流动风险
虽然我国当前经济总体形势向好,内需拉动作用明显,稳定外需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跨境资本流动频繁快速变化的风险依然很高。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始终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保持着高度警惕,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以及事后检查,对地下钱庄、网络炒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持续打击的高压态势;同时,积极满足市场主体正常用汇需求,出台了一系列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政策措施,加大外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出重拳,严打非法跨境资金流动
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回升,跨境资金流动规模逐步扩大,但有一些资金通过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违法违规渠道跨境流动。为防范风险,保障外汇市场有序运行,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外汇管理部门提升检查手段,加大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成功捣毁多个大规模的地下钱庄,有的钱庄经营规模达到上百亿元的人民币资金,日均经营数额最多达上千万元人民币,成功切断了违规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通道,有效遏制了地下钱庄等非法犯罪活动。
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加强事后检查职能,重点检查通过贸易、投资、个人等渠道实现资金流入的违规行为,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非法流出入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外汇局介绍,截至11月,2009年共破获10起地下钱庄案件、6起网络炒汇案件、11个非法买卖外汇案,查获逾44个非法交易窝点,涉案金额总计约35.38亿美元。在这些案件中共抓获外汇犯罪嫌疑人110人,刑事拘留(批捕)43人,现场收缴或暂扣现金近200万美元,冻结银行卡及银行存折等账户550个,冻结资金折合约600万美元,打击成效十分显著。
防风险,着力抑制违规流入的投机资金
在打击非法跨境资金流动的同时,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在满足企业、个人用汇需求的基础上,遏制违法违规资金假借贸易收结汇、贸易信贷以及个人结售汇等渠道流动。
首先,通过与海关总署、商务部联合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强化对出口收结汇的真实性审核,堵塞假出口真收汇的投机套利渠道。
第二,实施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贸易项下资金流入与货物出口的真实性、一致性审核,防范通过虚假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等行为流入外汇。
第三,在个人结售汇方面,进一步规范了银行审核、外汇来源证明以及报告要求等内容,严防通过分拆大额结售汇资金、绕过个人年度结售汇规模管理的行为。
外汇管理部门通过改进外汇管理措施,一方面,提升了外汇业务电子化系统管理的水平,更加便利了正常的外汇收支活动;另一方面,抑制了各类规避外汇监管的行为,有效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抓改革,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主体对外投资和融资需求增加,对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在严打非法跨境资金流动的同时,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增强为市场主体服务意识,推动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为市场主体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化措施,使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对贸易收结汇实行分类管理,简化核销手续、简化服务贸易真实性审核程序、推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等等,加快企业结汇及划转速度,便利企业对外支付。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取消对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允许企业自主决定境外投资利润的使用,简化企业境外投资前期资金汇出的审核程序,进一步推动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便利化。
――进一步满足个人经常项目用汇需求。随着个人境外旅游、留学、商务考察等用汇需求扩大,提高个人年度购汇总额,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小额外币兑换业务,充分满足个人日益增长的本外币兑换需要。
――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改革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的管理方式;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的限制,使跨国企业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更加灵活。
――有序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逐步出台政策措施,降低对外金融投资门槛,进一步扩大投资主体、投资范围,并放松汇兑限制。
谋未来,多管齐下监管跨境资金流动
虽然我国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 ,外汇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甄别合理投资和投机套利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违规资金跨境流动。
――提高打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针对当前外汇违法案件的新模式、新手法、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外汇检查的有效途径,提升检查手段,建立健全非现场检查体系。
――针对当前外汇收支情况,重点加大对外汇资金违规流入的检查力度,加强对外汇收支、兑换环节的真实性监管。
――对地下钱庄猖獗、非法网络炒汇严重的地区,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互通信息,协调行动,通过联合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对违规流入进行投机套利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惩防结合,疏堵并举,着重处理好打击查处与便利服务的关系,通过调整和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加大外汇管理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中国聚焦: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经过10年努力,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旧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对于自贸区带来的好处,广西桂花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华体会深刻。“只需在广西检验检疫部门申办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再向进口国海关提交原产地证书就可享受50%的关税优惠。”赵华说。
原产地证书简称产地证,是商品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国籍”和“护照”。持有普惠制产地证可享受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关税减让,使相应产品获得价格优势。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已开始利用自贸区带来的这一优惠条件掘金东盟市场。据统计,2009年1至8月广西共签发产地证书27740份。持有贸易区原产地证书的产品在东盟有关国家海关不仅可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还能获得便利的通关条件。
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还给中国政府目前比较急迫的产业升级带来机遇。中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一些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在满足这些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出席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普通消费者也将从中受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评价说,在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开始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运用智慧共同努力缔造自贸区所作出的努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带来挑战,这一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自贸区还要迎接“大考”。
“零关税”对双方部分同质化的农产品造成一定冲击。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说,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部分农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中国南方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对中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自贸区的成效还有待各方的务实推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商界无限,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中国和东盟合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1月7日,中国商务部、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等将在广西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届时来自中国和东盟的数百名官员将齐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赢的决心和信心。